發布時間:2021-05-06發布者:點擊次數:1245
浙江省臺州灣大橋及接線工程
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意見
2021年4月30日,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暫行辦法》(國環規環評[2017]4號)以及企業自主驗收相關要求,組織召開浙江省臺州灣大橋及接線工程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會。會議成立了由相關單位和特邀專家組成的驗收工作組(見驗收工作組簽到單)。驗收組現場查看了項目配套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情況,聽取了建設單位、環境監理單位和驗收調查單位的介紹匯報,經討論與評價,形成如下驗收意見。
一、工程建設基本情況
浙江省臺州灣大橋及接線工程(樁號:K99+000—K201+239.037)起點位于三門縣六敖鎮,接三門灣大橋及接線工程,終點位于溫嶺市城南鎮,城南互通附近,順接樂清灣大橋及接線工程,路線全長102.38km,其中三門段30.654km,臨海段16.211km,椒江段14.01km,路橋段11.145km,溫嶺段30.219km。工程設計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速度100km/h。全線有特大橋42371.7/17座、大橋17022.9/38座、中小橋2862.4/52座、涵洞199道;全線設置隧道6.5km/10座、互通10處、收費站10處、管理中心1處,養護工區2處、超限檢測站10處、服務區2處(其中服務區加油站按照規范建設,設施齊全,設備正常運行)。該工程建設過程如下:
(1)項目建議書的批復:2011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發改基礎〔2011〕408號文對本項目項目建議書進行批復。
(2)水土保持方案復函:2011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出具了《關于浙江省臺州灣大橋及接線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復函》(水保函〔2011〕271號)。
(3)環境影響報告書批復:2012年12月,國家環保部以環審〔2012〕370號對本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批復。
(4)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2013年2月,國家發改委以發改基礎〔2013〕410號文對本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批復。
(5)初步設計批復:2013年8月,交通運輸部以交公路發〔2013〕511號文對本項目初步設計文件進行批復。
(6)施工圖批復:2013年12月,浙江省交通運輸廳以浙交復〔2013〕155號文對臺州灣跨海特大橋主體施工圖設計文件進行批復;2014年6月30日,浙江省交通運輸廳以浙交復〔2014〕51號文對本項目其他路段施工圖設計文件進行批復;2017年7月,浙江省交通運輸廳以浙交復〔2017〕59號文對本項目交安、機電、房建等沿線設施施工圖設計文件進行批復;2017年7月,浙江省交通運輸廳以浙交復〔2017〕66號文對本項目綠化工程(含聲屏障)施工圖設計文件進行批復。
(7)建設用地批復:2015年6月16日,國土資源部以國土資函〔2015〕343號文對本項目建設用地文件進行批復。
(8)建設情況:本工程于2014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2018年12月完成交工驗收,工期歷時48個月。
浙江愛聞格環??萍加邢薰緦Ρ卷椖窟M行了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華東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進行了環境監理,浙江瑞啟檢測技術有限公司于2020年8月對沿線環境空氣、噪聲以及環保設施運行情況進行了驗收監測。
二、工程變動情況
根據竣工驗收調查報告,工程與環評階段相比變動情況分析見下表;根據分析,該工程不存在重大變動情形。
環辦[2015]52號文變更清單對比表
序號 | 事項 | 變更情況 | 是否重大變更 |
一 | 規模 | ||
1. | 車道數或設計車速增加 | 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100km/h;未變更 | 否 |
2. | 線路長度增加30%及以上 | 線路長102.38km,增加0.14km | 否 |
二 | 地點 | ||
3. | 線路橫向位移超出200米的長度累計達到原線路長度的30%及以上 | 工程實際路線未有橫向位移超過200m的路段 | 否 |
4. | 工程線路、服務區等附屬設施或特大橋、特長隧道等發生變化,導致評價范圍內出現新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或導致出現新的城市規劃區和建成區。 | 工程路線與環評基本一致,設服務區2處;取消隧道管理站、大橋管理站和隧道救援站,減少2處管理分中心,新增10處超限檢測站;全線橋梁共107座,其中特大橋17座、大橋38座、中、小橋52座,較環評階段特大橋增加2座,大橋增加15座,中小橋減少24座;隧道減少2處,以上變化未導致評價范圍內出現新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或導致出現新的城市規劃區和建成區。 | 否 |
5. | 項目變動導致新增聲環境敏感點數量累計達到原敏感點數量的30%及以上。 | 環評階段聲環境敏感點68處,驗收階段調查范圍內有聲環境敏感點71處,新增聲環境敏感點數量占比4.4%(<30%) | 否 |
三 | 生產工藝 | ||
6. | 項目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內的線位走向和長度、服務區等主要工程內容,以及施工方案等發生變化 | 驗收階段與環評階段路線路線未發生顯著變化,項目在生態敏感區內的線位和長度、服務區等工程內容不變,施工工藝無變化 | 否 |
四 | 環境保護措施 | ||
7. | 取消具有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功能和水源涵養功能的橋梁,噪聲污染防治措施等主要環境保護措施弱化或降低。 | 環評階段未提出具有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功能和水源涵養功能的橋梁;通過現場調查,工程沿線55處敏感點已經安裝了17254延米的聲屏障。涵洞增加81道,對野生動物通行無影響。 | 否 |
綜上,本項目的變更判定為非重大變動 |
三、環境保護設施落實情況
施工單位在水土保持、臨時用地的恢復、景觀綠化、噪聲及揚塵控制、施工污水處理等方面都采取了有效的環保措施,基本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
工程運營階段主要環保措施落實如下:
1.聲環境
聲屏障繼續采用原環評要求的等效高度為4.0m的聲屏障。環評階段總計安裝聲屏障39處、15800m,工程實際總計安裝聲屏障55處、17254m。
2.水環境
服務區、收費站、養護工區等均設置了污水處理裝置。
3.環境空氣
瀝青攪拌站選址應設在主導風向下風側,并遠離環境空氣敏感點。瀝青熔融采取全封閉廠拌措施;長隧道內設置射流風機,加強隧道通風。
4.生態
工程臨時用地均在工程完成后實施了生態修復。橋梁基礎施工已盡量避開4月至6月魚類產卵期。增殖放流措施正在與相關部門銜接、落實。
5.固廢
公路沿線設置的服務區、養護工區、收費站、超限檢測站產生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堆存在垃圾箱,定期由當地環衛部門清運。目前危險廢物產生量較小,經收集后暫存于沿路公路設施所在地設置的危廢暫存間,建設單位近期擬簽訂危廢接收處置協議,定期將危廢交由相應單位安全處置。
6.環境風險
跨海大橋路段按通航安全主管部門的要求在橋墩附近設置警示燈光和監控設備及橋墩防撞墩和警示墩,四周安裝浮式消能防撞設施,加強通航引導和監控,避免船舶碰撞跨海大橋引發次生海域污染事故,同時制定了相關專項應急預案。
四、環境保護設施調試效果
1.對聲環境的影響
(1)驗收階段調查范圍內的聲環境保護目標71個。聲屏障繼續采用原環評要求的等效高度為4.0m的聲屏障。環評階段總計安裝聲屏障39處、15800m,工程實際總計安裝聲屏障55處、17254m。
(2)敏感點監測表明,項目沿線聲環境敏感點中有1處夜間噪聲不能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1類標準要求,其余敏感點監測結果可達標。
(3)衰減斷面監測結果表明,臨海市杜橋鎮K148+500處,4a類達標距離為晝間<40m,夜間<40m;2類達標距離晝間約60m,夜間約80m。溫嶺市箬橫鎮K177+200處,4a類達標距離為晝間<40m,夜間<40m;2類達標距離晝間約60m,夜間約80m。
(4)24h連續監測結果表明,三門縣繁榮村附近K98+000處24h連續監測噪聲值均可達標。
(5)屏障降噪效果監測結果表明,繁榮村處設置的聲屏障降噪量為0.6-6.4dB。
2.對環境空氣的影響
(1)沿線長隧道設置了射流風機,減少隧道內汽車尾氣的不利影響;服務區、收費站食堂均設置了經環保認證的油煙凈化器,油煙經處理后沿豎井排放,可以滿足《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試行)》要求。
(2)環境空氣監測調查調查表明,公路兩側環境敏感點和長隧道出口環境空氣質量可以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二級標準要求。汽車尾氣通過擴散、綠化帶的凈化緩解,對沿線環境空氣影響可接受。
3.對水環境的影響
(1)建設單位認真執行了原環境保護部的環評批復意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了施工期運營期對水域的影響。
(2)根據收集的海域水質調查資料表明,公路施工注重對水環境質量的保護,未對沿線水環境產生明顯影響。
(3)服務區、收費站、養護工區等均設置了污水處理裝置。2020年8月監測結果表明,沿線收費站、服務區生活污水排放口各項監測因子均能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一級標準要求。
(4)建設單位已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完成備案。建設單位已在部分路段設置必要的環境風險防控措施,在路基沿線設置有截排水設施,在橋梁及沿河路段設置了防撞護欄、橋梁警示牌等。在健跳港大橋、浦壩港大橋、臺州灣跨海大橋分別設置了容積約900m3的應急池。
4.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公路沿線生態系統主要有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和海灣濕地生態系統,作物生長發育較好,生態環境良好。目前本工程沿線的植被群落、生態系統類型以及生態環境與環評報告書描述一致。
(2)工程對沿線生態環境影響僅局限于公路永久占地范圍內如路基、服務區、收費站、管理中心、大橋樁基用海等區域,公路并沒有擴大其影響范圍,其對周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間接影響。通過公路綠化和工程防護措施降低了工程建設對其生態環境的影響。
(3)工程不設置永久取棄土場。
(4)工程綠化植物物種豐富,公路綠化模式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群落結構,遵循了自然生態植被規律。公路綠化不僅美化了公路景觀,而且降低了水土流失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5)工程建設落實了主要針對施工便道、生產生活區等臨時施工占地以及路基邊坡的水土保持措施,通過采取綠化和工程措施已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
(6)公路沿線跨海大橋、陸域河流橋梁、隧道、涵洞、通道的設置,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公路屏障對陸域動物及海域魚類活動的阻隔影響。
6.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1)沿線社會經濟發展迅速,高速公路的建設會進一步刺激和促進周邊地區的發展。
(2)公路建設永久占地706.2743hm2,目前永久性征地水土保持良好,臨時占地實施復耕和再利用等措施,恢復情況良好。
(3)建設單位按照有關規定落實了拆遷款,經濟補償資金及時、到位,群眾比較滿意。
(4)工程全線設置的互通式立交、橋梁、通道等通行設施布局合理,而且密度適中,基本保證了群眾正常的生活往來和生產耕作。
五、對環境的影響結果
根據調查報告結果,工程對環境影響可以接受。
六、驗收總體結論
根據該工程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和現場檢查,項目環保手續完備,技術資料齊全,執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管理制度,總體落實了環評報告書及其批復所規定的各項環境污染防治措施,驗收工作組同意項目通過竣工環保驗收。
七、后續要求與建議
(1)繼續加強營運期噪聲監測,對沿線在本公路環境影響報告書批復時間之前已經存在或已經規劃并獲得立項批復的尚未建設的聲環境敏感點進行跟蹤監測,視監測情況進行針對性的降噪或政策處理等措施。
(2)加強包括沿線污水處理設施的日常管理維護工作及標識標牌的建設,保證各項環保設施的正常運行,防止污染事故的發生。
(3)加強運營期沿線環境風險應急預案和管理工作,將風險事故的概率降低至最低限度;保障在事故狀態下的環境安全。
(4)及時與相關主管部門銜接,落實增殖放流措施和計劃。
(5)配合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加強環保監管,嚴格控制沿線新增學校、醫院和居民點等敏感建筑。
八、驗收組成員
詳見驗收組成員簽到單。
2021年4月30日